东方人的悟性思维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
李恒领 李梦光
悟性思维与私塾教育
东方的私塾教育是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为教育理念的。
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为理念的私塾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孔子后时代一直到19世纪初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种理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孔子时代就没有。这种理念的形成,完全是受佛道两家面壁静坐参惮悟道文化的影响。信奉该理念的塾师们在传授知识时,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所传知识的含义,完全由学生自己的内心感悟来把握。因为儒家是重“师道尊严”的,师生间很少有为理解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通道。
人在青少年期间,经过几年的私塾教育,能获得较强的悟性思维能力。
而之后通过以师带徒模式进行的职业技能教育,同样也是悟性教育。在此模式下,师傅所展示给徒弟的,往往只是“行为”和“结果”,而对“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或说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过程”,则很少提及。
对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过程”或“联系”的理解与把握,同样要由徒弟自己来悟会。
悟性思维与技术
只注重行为和结果者,可以成为耀眼的技术高手;而只有同时又非常注重过程或联系者,才有可能因重大科学理论的创立而彪炳千秋。
其实,所谓科学理论,就是关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过程或联系的文字表述而已。可惜的是,我们的先人只重视行为和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所以我们虽有许多远远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发明,但却没有一门科学理论在我国诞生。
逻辑思维与现代教育
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尚短,可能是发源于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们的教会教育。而现代教育真正大规模的开展,则始于新中国全民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天人相应观下的取类比象,从不考虑相类比的肺痈与苇茎的相似度有多高,具不具有可比性。这样的推理根本不能让人信服。(需要说明一点,本处以苇茎举例不是否定苇茎能治肺痈,而是说天人相应观落地时的谎谬性)
这样粗疏的取类比象理论,并不是只有古人才用而现代人已经弃之如敝履了。事实上,就是今天的中医学博士,仍在用一个苹果的横断面上有个五个核分枝来论证五行学说是普遍规律。
逻辑思维与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对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的确立,是通过三个方式进行的:首先是非常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们除了运用语言的启发诱导外,还采用示意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手段。并且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开展互动、沟通和交流。这和确立了悟性思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是将概念、判断、推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编入到基础教育的教材中,旗帜鲜明地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少量的人文知识外,大量的还是关于自然科学的内容。而现代自然科学理论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所以,学生在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就悄无声息地深入到学生们的脑子里。
一般地,经过十年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们的逻辑思维习惯也就建立起来 。
逻辑思维的特点
逻辑思维和悟性思维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逻辑思维是一种标准化的团体思维,逻辑学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思维的标准化体系。因为逻辑思维者都遵守同一个思维规则,所以不同思维者之间能够很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自然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述。其次,因逻辑思维者都遵守同一个思维规则,思维成果间具有相互兼容性,不同思维者的思维成果能够很方便地拼接成一个更大的思维成果,这可称之为逻辑思维的团体叠加性。逻辑思维是西方人的传统,所以,大块头儿的科学理论都是在西方诞生的。
悟性思维的特点
悟性思维则是非标准化的个体思维,悟性思维也没有统一的规则。思维活动都是由封闭的个体独自进行的,根本就不讲究沟通和交流。对于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也很难进行清晰的表述。所以悟性思维就显得有些玄虚,有些神秘。并且不同思维者的思维成果间也很难相互兼容。在思维成果的拼接叠加方面更是困难重重。
悟性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中国虽有很多领先世界的技术发明,但没有一门科学理论在中国诞生。
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最后,悟性思维是跳跃式的,它快捷而迅猛,逻辑思维则是步进式的,它具有稳健的小步快跑属性。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科学技术史上“约瑟夫难题”的产生:15世纪前,西方处在漫长的“中世纪”的禁锢中。而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进行,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禁锢被冲破了,逻辑思维“小步快跑”的优势就显露出来。再加上明清时期的海禁之策,在随后的两三百年里,辉煌,古老而灿烂的,高度发达的东方文明,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西方超越了。
谢谢 153 6947 0861 166 3063 7631